【2024 HTA攜手Market Access工作坊】知識分享紀實

鄭燕淑研究員

臺灣於2007-2008年左右開始學習醫療科技評估方法論,並將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制度引入衛生政策體系,最先將HTA運用在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的決策過程中,而後推展至特殊材料及醫療服務項目。2013年,二代健保改革,終將醫療科技評估制度納入健康保險法的法定程序裡,至今,使用醫療科技評估方法運用在衛生政策評估已近15年。

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蒲若芳理事長/博士受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技產業深耕學院邀請,於三月開授【2024 HTA攜手Market Access工作坊】,課程共分三個單元-【HTA基礎】、【藥品與HTA】、【MedTech與HTA】。生技產業學院的林治華博士認為,學院推行HTA相關課程已有一兩年的歷史,之所以推廣HTA系列課程是想讓產業界人士瞭解自己產品日後要推至國際時,公司對自己所開發的產品及所處的江湖(從臺灣走出去時,面對國際市場)地位,他認為HTA是一項重要的工具,產業界若想將產品推至國際上,必須考量其他國家是有經過HTA評估及審視的過程,因此懂得何謂HTA、如果使用HTA語言與他國政策對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除此之外,HTA也是國內醫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的決策工具,如何與本國政策管理者溝通更是重要。他以更廣的層次思考HTA的功能與定位,有助於我們反思醫療科技評估制度在臺灣的運用與發展。

在這次的主題課程中,蒲若芳博士以熟稔的藥物經濟學角度分享有關各國HTA的制度,並描述有關「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ICER」等經濟評估的概念。現階段,雖然各界對於健保財務預算的控管有更深切的期盼,然而往往對經濟評估的論點存有某種程度的偏差,比如,在經濟評估的世界裡本身就存有許多不確定性,具有正常邏輯的經濟評估研究人員,應要理解每一個數字所傳達的意義,而不是一味追求任何一種疾病都得訂出一個數值;輸入成本效益模型的各個數值本身便已是基於許多假設,模型推估出來的數值本身就具有不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如果一味認為就每種疾病所得出的數值進行管控,就是基於價值的醫療照護,這樣就失去ICER所傳遞的意義,也忽略了其他價值項目。

另外,在BIA的世界裡,也不可能永遠都算得到所謂「正確」的五年數值,如同google map提供的交通時程,這些數字都是提供決策參考用的,提供我們交通工具及路線的選擇參考,提供給管理者做政策或策略選擇之參考,而非變成管理者的「agenda-setting」,倘沒有滿足管理者內心的那個數值,就不具成本效益,就不值得花錢投資治療一般。以體制現況觀察而得的決策模式,時常看到決策者在公開的會議紀錄裡提到「某某藥品因不具成本效益,故暫不納入健保給付」字眼,她特別以此為例提醒,有無具成本效益,應該是在決策過程中,確實的因為看了何種證據,且經評估後而作出的決定,並非僅是「廣泛性」的使用不具成本效益字眼,就否定了未被考慮過的其他良好證據指標(如可能療效等級非常好的產品),更何況是在沒有真正執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情況下。

三場主題單元,除了講述各國HTA制度、HTA方法學、如何準備療效臨床證據及執行系統性文獻步驟、藥物經濟學財務衝擊概念外,也邀請來自產業界的江佩純經理分享如何以產業界觀點準備財務影響評估文件,對於正在準備產品送件的學員非常實用。另外,針對目前各界關注的數位/智慧醫材產品議題,邀請澳洲新南威爾斯臨床創新機構(NSW Agency for Clinical Innovation)之研究經理Henry Ko博士視訊分享澳洲對數位醫材產品的管理經驗,此部分對於當前產業界參與者而言,算是一場有趣的學習過程。2023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針對數位/智慧醫材提出「建立創新醫藥產品之市場准入機制,推動健保沙盒,以健保給付來加速創新型智慧醫療產品落地」等相關決議。HTA對於建立新興醫療科技評估方法學及協助健保給付流程之規畫有不可避免之責任,期許HTA單位走在法規之前,與產業界並行,了解智慧醫療產品落地的困難並尋找可能的因應之道,以便適時提供政府部門合宜有用的政策建議。

HTA制度在臺灣推廣至今已邁入第16個年頭,對此制度的方法學及知識亦是參考當前歐美之國際組織,以HTA的學理角度出發,學習他國經驗與方法論前,要先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及問題先做「定錨」,理解本國所遇到的問題,並思考是想解決何種問題再去學習他國的經驗,對於問題的框架也應抱持公共政策的步驟。蒲博士以擔任國際HTA組織的專家經驗及學者身份提醒,身為HTA人,對於HTA的定義應抱持嚴謹的態度,學習他國訂定HTA的框架(framework)要真誠的看待所謂的「審議」(deliberative),而非徒具形式,以加拿大的HTA制度為例,加拿大訂定審議的價值框架除考量臨床相對療效、成本效益的觀點之外,亦將病人證據及病人觀點納入其中,而且政策評估過程是以有彈性的採納角度納入健保體系中,上述種種的面向價值必須以有系統及全貌的角度去思考,這才是所謂的審議觀點。

整體而言,HTA具有「共同生產」的精神,不管你用什麼觀點去看它,它一直是個橋樑;HTA走入臺灣將近16個年頭,在某種程度上,未來仍需要各利害關係人共同去強化它的功能。蒲博士對於能否滿足三個合宜程序 – 合宜的流程、合宜的方法及合宜的證據,仍有更多的期待,也期許不管處在哪一個衛生領域的你,能將臺灣的HTA價值發揮出來,她最後也以國外HTA學者那種兼具愛及科學的精神自許,希望臺灣的HTA人員可以學習這樣的態度。

這場主題課程同時也邀請陳詠宸教授、楊雯雯研究員及鄭燕淑研究員參與,在最後一堂綜合討論課程裡,學員們也反饋參與課程的心得。有些學員提到,未參與此課前,對HTA制度完全陌生,且沒有參與實際市場准入及送健保案件的經驗,更是不懂當前我國健保制度的種種規則,但經過這三個單元的課程後,對於健保制度已有某種程度的認知,日後若需要此方面的知識,就會懂得如何去找資料,也懂得如何去找到正確的人,問對的答案。另外,也有學員分享,雖然目前在藥廠從事相關工作,在送件過程中,對於HTA的知識都是從產業界聽來的,在半知半解的情況下,對於醫療科技評估制度的知識與概念並沒有充份的把握,但在上完三個單元的課程後,充份的瞭解到「好好做事」且準備充分的證據是一件重要的事。

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成立的目標是期許可以將醫療科技評估制度的方法學推廣與醫療照護制度的相關利害關係人,我們的目的在於分享更多以實證為基礎的科學知識,對於有關醫療科技評估制度的知識,我們也將持續耕耘,期盼帶給大家更多有益且豐富的知識響宴。